纺织服装是我国重要的民生产业。作为传统支柱产业,河南纺织服装产业在全国占了重要地位。然而,当前河南纺织产业也面临产品附加值低、人才短缺、印染环节薄弱等问题与挑战,但河南纺织产业基础条件较好,也将迎来更广阔的发展空间,河南省政府及河南省科学技术协会、河南省纺织工程学会、河南省纺织行业协会对促进河南纺织产业升级起到了积极引导作用,为推动河南纺织行业高水平质量的发展做出了很大的贡献。中国纱线网将通过本文分析河南纺织产业的现状及需要突破的地方,阐述福建、浙江、江苏等先进纺织大省的经验,为河南纺织产业提供一些发展思路。
当前,国际形势复杂多变,俄乌战争影响全球消费需求,美国贸易政策调整带来不确定性。然而,中国纺织产业在全球领头羊不变,国内纺织技术创新趋势向好,智能化、自动化发展迅速。河南纺织产业基础良好,若能把握机遇转变发展方式与经济转型,将迎来广阔空间。
“河南服装是中国纺织服装产业和时尚版图中的重要一极。”中国纺织工业联合会会长孙瑞哲说,“河南依托悠久的历史背景和文化、深厚的产业基础、充沛的人力资源、通达的区位交通,在产业布局调整中承接产业转移,在市场循环中延展产业价值。
河南年产各类服装已突破35亿件,河南女裤占全国总产量的60%,‘中国女裤看郑州’成功叫响;目前,河南纱产量占全国11%,纯棉纱产量占全国18%,尼龙工业丝、氨纶产量分别居全国第一位、第二位。
河南省集聚纺织服装规上企业1646家,形成了包括纺纱、化纤、织布、印染、服装、家纺、产业用纺织品、纺织机械等在内的较完整的产业链体系。
当前,河南省各地已形成了特色产业集群,如安阳的童装产业,童装产量约占全国市场占有率的30%,婴幼童装产量约占全国市场占有率的70%;周口的纺织服装产业规模居全省第1位,是河南省重点建设的22个千亿级产业集群之一。
“河南纺织服装产业高质量发展空间广阔,尤其要实现品牌服装国际供应链有效对接,赋能整个产业提质升级。”河南省政府相关负责人表示。
随着产业布局调整,河南承接了大量沿海地区服装产业向中西部转移的产业资源,在河南着力培育壮大的“7+28+N”产业链群中,现代轻纺是七大万亿级产业集群之一,纺织服装是重点产业链。
整体处于产业链前端、价值链低端,产品设计能力和创新意识不强,自主品牌和标准体系缺失,产品附加值和市场认可度有待提升 。
设计型人才、高端技术人才和管理人才相对匮乏,对产业的创新发展和转型升级形成制约。
印染成为部分地区拉长延伸产业链的关键堵点,存在印染能力不够、环保压力大等问题。
市场主体规模较小,企业之间的协同合作不够紧密,尚未形成高效的产业生态体系。
福建晋江纺织服装产业集群协同高效,涵盖全产业链。河南或许可借鉴其模式优化本地集群,提升协同效率。
福建的纺织企业与高校、科研机构建立了紧密的合作伙伴关系,有利于推动科技成果转化为实际生产力。
福建拥有众多知名纺织服装品牌,如七匹狼、九牧王、安踏、特步等,福建品牌在品牌定位、品牌文化塑造和品牌传播方面有很丰富的经验。
浙江注重纺织相关专业人才的培养,积极开展各类纺织行业培训和技能竞赛,提升从业人员的专业素质。
浙江通过提供优惠政策、良好的创业环境和生活配套设施,吸引了大量国内外优秀人才。
浙江是我国电商发展的前沿地区,许多纺织服装企业在电商和数字化营销方面取得了很明显的成效。如杭州的四季青服装批发市场。
近年来,江苏的纺织企业一直在优化产品结构,向高端化、差异化方向发展,在产业升级转型方面取得较好的成效。
江苏的纺织产业集群注重创新升级,如南通家纺产业集群,建立了家纺设计研发中心、检测中心等公共服务平台。
“现在的纺织服装产业早已不是‘传统’的代名词,而是科技、时尚、绿色的‘复合体’,也是推动新质生产力发展的重要力量。”中国纺织工业联合会会长孙瑞哲建言,河南纺织服装产业已步入新发展阶段,更要注重创新发展、智改数转,推动传统产业的高端化升级、前沿技术的产业化落地,与新兴起的产业、未来产业融合发展,让河南更加锦绣、出彩。
建议河南纺织业根据本地纺织产业特点,制定产业高质量发展相关优惠政策,鼓励企业加大研发技术、设备更新和环保投入,推动产业升级;带领企业合理地布局,避免同质化竞争,形成差异化发展格局。
同时加强产业链上下游企业之间的合作,建立稳定的供应关系和产业联盟,通过资源共享、信息互通、优势互补,实现产业链整体协同发展。
另外,可参考东部地区智能化升级改造经验,设立专项资金,支持纺织企业引入智能化生产设备、数字化管理系统和工业网络站点平台,推动生产的全部过程智能化、管理决策数字化。
此外,组织并且开展智能化改造示范项目,总结推广成功经验,为别的企业提供可借鉴的模式和案例。
河南省舞钢市银龙集团公司:银龙智能化工厂推动了智能系统和装备的精细化管理与应用,智能化、自动化、信息化技术应用实际增加了企业效益。
太康银鑫棉业有限责任公司:2020年投资2亿元建成高产能、低成本、无污染,自动化设备占设备总量95%的智能化生产车间。万锭用工人数由以前的100多人减少到现在的15人以内,生产效率大幅度的提升。其50支以上的纱线在全球最大家纺生产基地南通市的市场占有率为全国前列。
鼓励企业加大品牌培育和推广力度,加强品牌策划、设计和营销,提高品牌知名度和美誉度,打造具有国际影响力的自主品牌。
组织企业参加国内外知名纺织展会、时尚活动等,搭建展示交流平台,拓展国内外市场渠道。如河南纺织行业协会曾多次组织当地企业参加中国纱线网举办的纺纱技术高峰论坛及新型纤维、纱线面对面洽谈会,受到企业的一致好评。
河南省科学技术协会、河南省纺织工程学会、河南省纺织行业协会多年来与中国纱线网合作主办“中国纺织科学技术创新发展大会”,对促进河南纺织产业升级起到了积极引导作用,为推动河南纺织行业高水平质量的发展做出了很大的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