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

新闻中心

请选择

美国为何要重振制造业?以及其对中国纺织服装业的启发?

发布时间: 2025-02-06 03:02:43 |   作者: 新闻中心

  在解释这个标题问题前,我们应该先了解一个历史词汇,叫“去工业化(deindustrialization)”。去工业化是欧美在1960-70年代提出的一种政策性策略。其意思是削弱工业化,主要指制造业,转而向其他能产生更高利润的行业,主要指诸如金融业的服务业发展。

  在当时,制造业被认为是低价值产业。从宏观经济而言,主要其人均效率、人均产生的经济效益都太低。

  在以上问题的基础上,官方政策倡导向能产生更高人效与人均资本的服务业转移。其中,以金融业为主。从形式上来说,是从“有形资产”转向“非货币性资产”的结构性调整。某些特定的程度上,这个也是有道理的。因为它确实能大幅度的提升商品的附加值。

  英国大约从1960年开始就考虑去工业化了。只是去工业化政策到底是对还是错,至今都有很多争论。

  不管怎样,1960年开始,英国的去工业化政策开始慢慢地产生影响力,在撒切尔时代,达到巅峰。

  当时支持去工业化的人认为,英国之所以被美国赶超,根本原因就是被低端制造业所拖累,各项经济指标一直上不去。所以撒切尔政府倡导“自由经济”,减少了政府对经济的干预,去国有化、去工业化。

  撒切尔至今都是一个颇具争议的人物。尤其是在去工业化这条政策上。但是她当时所带领的英国,一方面经济指标确实有所改善;但另一方面,也将英国的失业率推向新高。因为制造业在当时,解决了大多数人就业的问题。这点在下面的美国简史中,我们会看到同样的现象。

  上面3张图,a和b是美国在1870-1910年黑人劳动力分布图。第三张图是1970年的分布图。为何需要特别谈黑人劳动力人口分布图?因为他们是美国就业市场最早的廉价劳动力。没错,就是我们从历史课本上学习过的——从非洲贩卖过来的黑人。

  在1870-1910的地图,深蓝色就代表着黑人劳动力人口集中的地方。为什么都集中在南方?原因很简单,南方是当时种植业的集中地。这其中,又以棉花种植为主。因为棉花种植需要大量的阳光,适合南方(建议我们大家阅读《棉花帝国》这本书了解更多)。

  为什么到了1960-70年代,深蓝色地方分散到西部地区、以及东北部地区?因为工业化时代开始了。

  英国两次工业革命后,美国紧随其后。其中部分原因是一部分英国人移民到美国,带来了最新的技术。美国的工业革命起始于19世纪中叶。但是工业革命是一个发展过程,它不是一蹴而就的。

  了解美国历史的必须要知道,美国替代英国成为老大是在二战后。二战后 ,欧洲是百废待兴,美国没有受二战太多影响,1940-1960是其快速地发展的时期。这样一个时间段就业率也很高。很多工厂在美国各个城市发展起来。

  原本留在南方的黑人,随着奴隶制的废除,更多的黑人奴隶成为了自由的劳动力了。一旦自由,人肯定是哪里有钱去哪里了。所以我们正真看到的第三张地图上的美国,深蓝色地区,就是黑人劳动力流行的新地区:工业带。

  有些年轻人可能不理解,工厂应该都在边远地区,他们早期的工厂怎么会建在城市?其实在国内,最早工厂也大多建在城市。比如上海曾经就是中国的纺织重地。很多纺织厂在上海。在美国也是这样。

  比如纽约曾经是全美的服装制造中心。到今天,纽约还有一个Garment District。只是整个地区今天已经没什么制造业了。英国的伦敦曾经也是服装制造中心。

  但1970年代的去工业化,最终也导致了如同英国一样的问题,也就是高失业率。高失业率,一方面导致了城市空心化问题,纽约、波士顿,人口流出率高达10%。这同时也导致了诸多社会治安问题。

  这个时候也出现了明显的贫富差异。这一段时期的贫富差异并非指从前的黑人与白人的差异,而是同样是白人精英阶层的白人跟底层白人开始有一个明显的区分。

  回头来看,制造业为何重要?这样的一个问题有助于我们理解为什么美国要重振制造业?事实上,不仅仅美国要重振制造业,英国也要重振制造业。

  为什么时隔几十年后,他们都想重振制造业?因为制造业对经济的战略意义依然重要。

  当初英美转向金融业和服务业,一个副作用就是导致了地区发展的不平衡。毕竟不是每个地区都适合发展金融业和服务业。有学者觉得,如果当时只是伦敦发展服务业,让伦敦外围地区继续发展制造业,也许会获得更好的结果。

  制造业也是实现创新不可或缺的基本的建设。一个新产品在实验室成功了,它需要制造业将其规模化。从这个方面而言,如果想持续发挥创新的经济效益,制造业也是必不可少的。

  当初英国去工业化,其中一个原因是传统认知都认为中小企业是拖经济后退的部门。实际上,中小企业在各个国家市场都是不可或缺的部分。中小企业的劣势是无法成就规模,但他们最大的优势有着大企业没有的灵活基础,而这种灵活在今天的优势就能对迅速变化的市场做出快速反应。

  制造业雇佣大量的工人,是重要的解决就业问题的部门。至今,中国制造业就业人数占比是全球最高的。

  出口是GDP重要的组成部分之一。出口创汇主要靠的是制造业。到今天,中国是全球出口市场占比最高的国家。而且,如图,我们几乎是第二和三名,美国和德国的总和。

  所以结合着英美的历史看,中国没有走英美的那种去工业化,而是以“中国智造”走向高价值制造业,是一条充满智慧的战略。

  这里再补充下一个历史背景。中国当初也做了些去工业化。比如我们上海的纺织厂,当时也是淘汰落后产能,关闭了很多纺织厂。但是和西方国家不一样的是,西方直接将工人推向了劳动市场。我们没直接将工人直接推向市场,而是通过官方渠道组织、统筹别的行业的企业帮助工人解决他们的就业问题。比如当年一批纺织女工转向航空做空姐的案例。关于这段历史,后面有机会,再和大家分享。

  当然今天的制造业,肯定也不再是几十年前的传统制造业。今天的制造业需要靠科技与效率取胜。今天中国出口占比最高的是高的附加价值的产业:电动汽车和电子产品。

  过去十多年,因为众所周知的原因,大家都看到了供应链转移的问题,包括我们纺织服装业。但从我所闻所见,事实上,不管是国外品牌采购方,还是身处制造业的朋友,都一致认为中国的供应链优势绝非其他几个国家或者地区可以短期替代的。

  比我们劳动力便宜的地区,没有我们工人的勤奋与务实。更没有我们的产业集群优势。虽然看似成本很低,但是隐性成本极高,且效率极低。

  原先大家都认为中国产品只是廉价便宜,今天中国制造是“极致性价比以及效率”的代名词。

  有了中国这种供应链优势,我们的品牌出海才成为可能。以中国速度,冲向世界,正是当下中国企业正在做的事情。

  回到我们这个纺织服装产业,长期以来,我们这个产业被视为“劳动力密集型”行业,也被认为是“低端”产业。这个认知也需要改变了。我身边的中小服装厂,只要还活着的,都在做设备和信息管理升级。大厂更是在研发技术上投入了更多资源。所以今天的纺织服装业也不再是低端产业。只是相比于汽车、飞机、电器这一些产品,纺织服装属于日用消费品,其所创造的价值无另外的商品那么高而已。

  独立学者、商业培训导师、时尚评论人与专栏作家。美国富布莱特奖获奖者。知乎时尚线万+关注者,多为时尚及奢侈品产业从业者。

  2022央视上海总台“让世界看见中国美”时尚大奖评委;2019秋冬深圳时装周“时尚大奖”评委;2018-21年“中华杯”服装设计大赛评委;2018年哈佛中心“女性论坛”特邀嘉宾;2018年第20届IFFTI特邀演讲嘉宾。

  其合作撰稿媒体与知识付费平台包括《Vogue服饰与美容》、《费加罗》、《BoF时装商业评论》、《周末画报》、《三联生活周刊》、 知乎等。其培训与咨询对象则包括唯品会、赫基、三福百货、韩都衣舍、历峰集团、斐乐等,以及其他中小企业。

  冷芸也经常接受财经与时尚类媒体的采访。曾对时尚商业的观点曾被虎嗅、南方周末、中国经营报、Vogue Business及36氪等主流媒体采纳。

  冷芸2013-14年获得由美国政府颁发的富布莱特(Fulbright)学者奖。同年冷芸在纽约帕森斯(Parsons)设计学院做访问学者。其研究领域主要为中西时装体系对比,包括从教育到商业体系的比对。

  冷芸主要出版作品有:《中国时尚:对话中国服装设计师》、《时装买手实用手册》(第3版,10印)、《资深买手宝典手册》、《人生不急 职场不慌》以及《时尚商业概论:从传统到数智化》(获得中国纺织工业联合会颁发的优秀图书三等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