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去工装主要是满足耐穿的需求,现在则向更智能专业的方向发展,成为帮助穿着者更好适应工作需求的‘智能伙伴’。”4月18日在威海举行的山东省工装产业发展联盟成立现场,迪尚集团总经理朱洪韬向记者展示了一件研发中的新产品,这款市政环卫服装除了在关节处有人们熟悉的反光条设计,更有“看不见”的智能感知温控纤维技术借助热敏聚合物与形状记忆材料帮助实时调节穿着体感。
码垛、搬运、分拣、焊接……工厂流水线上的机械臂已不是新鲜事物,但放到服装织材这种应用场景,传统机械臂大多难以适应高度精巧性且小批量、多品类的柔性化生产需求。
在魏桥纺织绿色智能化车间,国家重点研发计划“织材行业机器人”项目去年已顺利通过中期验收,今年下半年就将完成结项验收:已建成的机织示范线%的产线自动化率,专用末端执行器可完成织材柔性对象的繁杂作业,专用机器人则可在织材产线中不同工序和设备间进行高效衔接,确保长流程跨工序的智能管控。
“今年我们又投资建设了40万锭智能化纺纱技术改造项目,预计年底建成投产,将加强完善公司人机一体化智能系统生产体系。”山东魏桥创业集团有限公司副总经理黄平义提到,另一项“微纳镶嵌无水上染”项目也已攻克纤维着色关键技术,较传统工艺可大幅度降低水耗和染化料使用量,目前国内外有多个知名品牌都已抛来橄榄枝。今年一季度,魏桥纺织出口同比增长8.2%。
近几年,即发集团的新产品产值率从始至终保持在50%以上,而今年新建的纺织先进的技术概念验证中心将进一步加速科技成果向市场化产业化迈进。即发集团有限公司副总经理于慎添表示,企业一方面加强新材料、新技术、新工艺的集成研究与应用,培育核心技术和拳头产品;另一方面,数字化变革不仅发生在纺纱车间里,更牵引着制造商主导的规模化流水线生产模式转向产业链、供应链到计算机显示终端的全链路协同:目前,即发自主建立的“衣链云”采购贸易平台已链接200余家上下游配套企业、近1000家供应商,形成集中采购、协同制造、贸易运营持续优化的新优势,有效促进了产销链供需对接。
“作为外向型企业,我们也早就认识到了内外循环两条腿走路的重要性,两年前就着手布局另一条增长曲线。”三阳服装科技集团董事长王晓英透露,近两年,企业投资6亿元设计建造了数字时尚文化创意中心。将AI互动、3D设计、智能生产、个性定制、品牌展销、艺术文创、文化体验、时尚活动等多业态融为一体,通过塑造新型消费场景来加强创意孵化和拉动消费。现在,企业有高端童装品牌“英记”和运动女装品牌“林中有路”两个自主品牌,原先主导市场之外,也在东南亚、非洲等地扩展生产基地,并已组建新团队开拓欧洲、南美、日本等海外市场,实现风险对冲和业务增长。
“生产制造是山东纺织服装产业链优势环节,但在创意设计和品牌营业销售能力则较弱。近年来,尤其是有突出贡献的公司重点推进智能技术与设计研发、生产制造、供应链管理等全链条深层次地融合,上述短板正被逐步补齐,带动孕育出一批在全国有知名度的终端消费品牌。”据管晓艳介绍,今年山东将举办首届AI鲁锦设计大赛,中国首届棉服AI设计大赛等赛事,加快引导推动人工智能技术在纺织服装产业应用,支持企业组织柔性生产线改造,挖掘基于消费数据的生产销售新模式新场景,推动“先产后销”向“先销后产”模式转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