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是从1972年开始办学的机械工程系热加工有关专业发展起来的,历史悠远长久,积淀深厚,拥有材料科学与工程一级学科博士点和冶金工程一级学科硕士点,材料工程和冶金工程2个工程硕士授予领域,建有材料科学与工程博士后流动站。其中材料科学与工程学科在全国第四轮学科评估为B,是“江苏高校优势学科建设工程”一期(2010-2013)、二期(2014-2017)和三期(2018-2021)重点建设的优势学科。材料科学进入ESI全球排名前1.61‰,世界大学科研论文质量排名(NTURanking)全球86位,冶金工程软科排名进入全球101-150位。材料科学和冶金工程双双入选2021泰晤士中国学科A+榜单。
学院围绕高水平、有特色、国际化战略,瞄准国家重大需求,着力于目标导向的科学研究和人才教育培训,产学研合作协同创新,对接和服务于江苏区域经济发展。科学研究以产业需求为导向,以提高材料性能为主要目标,面向火电核电、航空航天、汽车和轨道交通、能源环保等国民经济主战场,形成了“需求牵引、产教融合”的科研特色,产学研协作和国际合作创新研发新材料、新工艺和新技术,入选2016年全国产学研合作十大案例。近五年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77项(含2项重点项目),各类科研经费1.51亿元,平台建设经费8200万元。发表SCI论文916篇,授权发明专利251件,申请PCT专利13件、授权2件,主编国家标准1部,获国家及省、部和行业科技成果奖20项,其中一等奖6项。
学科师资力量雄厚,现有177名专业方面技术人员,其中教授53人,副教授86人,具有海外留学经历的占58%,具有博士学位的占97.2%。国家级人才8人,江苏省“333工程”一/二层次3人、江苏省双创人才4人、江苏省特聘教授7人等省部级人才30余人,省部级创新团队4个。队伍中1人当选俄罗斯自然科学院院士、乌克兰国家工程院院士,2人入选英国皇家化学会会士。
学院建有高端金属材料与冶金、材料先进成形技术、特种合金与复合材料、无机材料与器件、高分子材料等5个研究所和新材料研究院、绿色材料与冶金研究院、高分子材料研究院3个研究院,同时建有高端结构材料、材料摩擦学、江苏省高性能铝镁合金及复合材料工程实验室和机械工业金属基复合与功能材料等4个省部级重点实验室,以及江苏省“高端金属结构材料及重大装备核心部件成形技术”协同创新中心、中澳先进功能分子材料国际联合研究中心。作为支撑学科发起并成立了江苏大学-克兰菲尔德未来技术研究生院,选派优秀学生联合培养。实验设备资产13000多万元,为本学科教学、科研和社会服务提供了先进的科研和实验条件。
学院人才教育培训以社会需求为导向,以提高创新创业能力为目标,将人才培养深度融入产学研合作链条中。合作共建55个江苏省企业研究生工作站,建有“全国示范性工程专业学位研究生联合培养基地”(全国首批28家之一)。近3年,产教融合造就优质就业通道,生源质量逐步的提升。近年来在挑战杯、互联网+、金相技能大赛、铸造工艺设计大赛等国家A类赛事上获奖100余项。以学生为第一作者在NatureComm.,PNAS,AdvancedMaterials等顶级期刊上发表论文数十篇。“深度产教融合的材料类‘工程素质链’人才教育培训模式创新与实践”获2018年国家教学成果二等奖。近年来研究生就业率保持在98.5%以上。超八成毕业生赴重点单位就业创业,毕业生就业地域分布更趋均匀合理,就业质量稳步提升。毕业生就业继续保持良好态势,毕业生对本专业培养能力的总体满意度不断的提高,毕业生的工作表现受到人单位的广泛认可,拥有非常良好的就业口碑和社会认可度。
(二)经全国统考,被我校录取非定向全日制研究生可获得研究生国家助学金每生每年6000元,当年被我校录取的全日制非定向研究生可获得硕士研究生学业奖学金(第二学年,生均9300元/生/学年,一等奖12000元/生/学年、二等奖9000元/生/学年、三等奖6000元/生/学年,获奖比例分别可达25%、60%、15%)。硕士研究生国家奖学金依照国家下达计划评定,奖励标准为2万元/生/年,“三助”岗位奖学金等其他奖助政策详见《江苏大学研究生奖助学金管理暂行办法》(江大校/20141204号)。